top of page

中国文化名篇导读(四):读韦政通先生《中国文化概论.艺术》(中国艺术精神) SHAROONG 工作室

下文轉載自「SHAROONG 工作室」,

中国文化名篇导读(四):读韦政通先生《中国文化概论.艺术》第一节 中国艺术精神

前言

中文“艺术”一词,一般翻译为英文“Art”。要为“Art”下一个定义,大概连大英百科全书都感到困难。最简单而又普遍的定义是:“Art is anything that man-made”。在这个定义底下,不论绘画、雕塑,就连建筑物、家具、汽车、城市、废物堆都是艺术。无论好坏、美丑、有益有害,只要是人类為自己愛好、欣賞之用而加在自然面貌上的改变,都是艺术”(注1)。这显然不是中国“艺术”一词的意思(指传统中国“艺术”而言,下同)。

即使“Fine Art”、“Useful Art”,也还和中国“艺术”一词有点距离。“Fine Art”是指专为审美或引起美感反应而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诗歌、音乐乐曲等(注2)。“Useful Art”是同时具有美感和功利主义作用的制成品,例如可以作观赏用途的汽车、水杯、手编篮、台灯及其他制成品等(注3)。

它们都不是中国“艺术”一詞之所指。

。。。。。

中国“艺术”一词,是指“一切能融洽自然,把天道实践到人道上去的工夫”。

它不一定有专为審美而创作的作品(Works designed to produce an aesthetic response or that function as object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或者可供欣赏的实用制成品(…hand-made or manufactured objects (which) have a primarily useful function and are made for that purpose, but…can be enjoyed as objects of beauty)。它可以是依附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所潜藏或表现出来的一种真善美的化身,例如:

1日常生活中“发乎情、止乎礼”的举手投足,本身就是一种舞蹈艺术;

2在万籁俱寂的无声之中,人的灵性徐徐浄化,以与自然冥合,就是一种高境界的音乐艺术(注4);

3“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只要“依乎天理”,能够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宰牛也是一种艺术。

总之,凡能“融洽自然,把天到道实践到人道上去的工夫”,就是中国“艺术”一词所指的意思。(注5)

。。。。。

要谈中国艺术精神,我们首先要认识中国文化中两个极其重要的观念:

一、阴阳

“阴、阳”,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它们既相對而又相成,合共组成一完美无缺的太极。阴阳调和,则万物自有生机,整个宇宙亦在静待中蕴藏无限动力。

由此推出的例子有:

对于自然的观察,中国人是不遗余力的。他们观察到自然界的阴阳调和,知道这是天道,于是努力把它实践到人道上去,甚至应用到抽象的事物上面。中國人從天道知道阴阳相对而又相成,于是实践到人道上去时便十分重视两者的调和。

二、五行

“五行”是阴阳派生出来的另一个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它指五种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彼此相生而又相克。它们并不是死物,而是“五种强大力量的不停循环的运动”。(注6)

由此推出的例子有: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东  南  中  西  北 季节:春  夏  年  秋  冬 生杀:生  大  化  收  藏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德:仁  礼  信  义  智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灵:龙  凤  麟  虎  龟 颜色:青  赤  黄  白  黑 建筑:树木 大门 庭堂 房舍 池塘

要把自然界万事万物都纳入五行之中,今日看来是不够科学的;可是,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人把天道实践到人道的努力,如何顺应自然,契合天命。

。。。。。

至此,我们可以深入地研究几个问题:

1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在“融洽自然,把天道实践到人道”的功夫中,采取了迥异的态度和方法。它们这种既相对而又相成的人天沟通方法,是怎样表现到“艺术”方面去呢?

2当西方把“艺术”界定为“人类加在自然的面貌上的改变”(every change that human activity has wrought upon the face of nature),中国人却把“艺术”融洽自然当中。当西方的‘艺术”是指专为审美而创作的作品或可作欣赏用途的制成品时,中国“艺术”却常依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不一定有艺术作品或者是制成品。究竟,由此而形成的中西方艺术精神,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中国“艺术”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今日青年人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些都是研习的时候,必须用心的。

读韦政通先生《中国文化概论.艺术》,要握紧以下三个重点:

1中国的艺术精神,是“融洽自然,把天道实践到人道”上的精神;

2儒家和道家,是统摄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大主要流派,他们对天道各有不同的体会和实践,但却彼此相对而又相成;

3研习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雕刻、建筑等艺术所表现的上述精神;并注意其对外来艺术的兼收并蓄,吸纳熔铸。

第一节 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征

“融洽自然,把天道实践到人道”──这句话蕴涵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三大特征:一、艺术生活化;二、美即象征善;三、不尚形似重传神。

一、艺术生活化

因为重视实践,中国儒家的“艺术”,往往依附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实际的生活处处呈现一种艺术的气氛。“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7),“诗、礼、乐”是“艺术”,“兴、立、成”是人生三个阶段──儒家以人生实践艺术,复以艺术成就人生。

至于道家,其生活更处处表现出一种艺术味:庄周梦蝶(注8)、鼓盆而歌(注9)、乘瓠而浮(注10)、相忘江湖(注11)、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注12)……,俱于自身生活之有限中看出无限,有一种自由超越的精神活动(注13)。

从艺术的“人间性”来看,儒家无疑比道家更能具体落实把握。儒家的艺术,使人以人间为乐土,对大地无限依恋;道家的艺术,则绕过一切形相局限,精神自由飞越,直达天道的层面(注14)。

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道家比儒家更能把握中国“艺术”的精神。它与自然融洽的功夫,已达手心相应、圆融无碍的境界(注15),把人的精神永恒的安顿于天地之间。以后中国人生哲学以儒家为主流──但人生的艺术却是道家的天下了。

二、美即象征善

中国“艺术”把握的是天道。天道至善,表现在“艺术”精神中,亦以美即象征善。在读唐君毅先生《与青年谈中国文化》的导读中,我们研习过中国人是怎样进行人天沟通,怎样从自然的运作中得到启示,把天道实践到人道上来。

儒家掌握到天赋与人的一点善性,于是珍而重之;以人世间的一切礼乐、生活、教化,对它抚育栽培,教它扩而充之。“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16),“德、仁、艺”,是实践的项目,“据、依、游”是实践的功夫:儒家把天道纳入“德、仁、艺”的实践工夫中去成就人的善性,儒家掌握的是天道中的“善”(注17)。

道家掌握的是天道另一面的“善”──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但道家并没有像儒家一样为它补上“修道之谓教”(注18),而是绕过一切人为的功夫,直指人性的真率坦率,以顺应自然(注19),以与天道相感通(注20)。人对天命的认识和追求,比儒家更能绕过一切外在阻力,直接与天相感通。

影响所及,中国艺术所表现的,亦为两者之融和结合。以绘画为例,于儒则重视画家之品格高低性情真伪,于道则端视乎其画作能否表现画家心灵能否与自然相契合。

三、不尚形似重传神

在“融洽自然,把天道实践到人道”的工夫中,儒道两家都十分重视发自内心的一份真感情。在读吴森先生《情与中国文化》导读里,我们研习过“感通”一词的意思,表现在艺术上,它就有了“不尚形似重传神”的精神特征。

儒家虽然重视礼仪的外在节文,使人的行为得到规范;但是,儒家更重视内心的探求(注21)。“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注22),本已将外形之隆易繁简放到次要的地位(注23);孔子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注24),也是“不尚形似重传神”的了。

道家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注25),摆脱了外形的束缚,直指其精神本貌。由是,中国的“艺术”重气韵意境、重“中此中有真意”(注26),重意会感通,亦由此一脉相承。

重点回读:中国艺术精神有三大特征:

一、艺术生活化:中国艺术,常依附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实质的生活,处处呈现一种艺术的气氛;不必一定有专为艺术的审美而创作的作品,或可以欣赏的艺术制成品;

二、美即象征善:中国艺术是一种融洽自然,把天道实践到人道的功夫;天道至善,所以表现在艺术精神中亦以美即象征善;

三、不尚形似重传神: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一样,在把天道实践到人道的功夫中,特别重视内心的探求,以及精神的本貌,于是出现不尚形似重传神的精神特征。

。。。。。

中国的“艺术”和“宗教”都在使人能够对自然觉得感动,觉得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有一种共鸣;看见万物的生生不息,人就不会感到孤危绝望;看到天覆地载的包容,人就觉得被关怀照顾的温暖;通过“艺术”和“宗教”,人就觉得和自然很亲切地接近。

然而,“宗教”却比“艺术”少了一份人間性的亲切。宗教畢竟帶有神秘不可即的色彩、成分;艺术却是毫无保留地向人热切的呼唤。中国“艺术”是要人生活在它里面,体会它所展示的天道的真善美,然后人才会对天地有情,对人世间有情,对自己有情。“艺术”是一种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情感教育。

今日青年朝气充沛,蓄聚了无限的能量,尤應趁青春对“艺术”展开追求,因为:

它是我们日后欣赏生活的能力

它是我们日后享受生活的能力

它使我们能够通过音乐的广博易良和朋友互通情愫

它使我们能够通过诗歌文学的丰富感情和朋友互相交感

它使我们能够通过发乎情止乎礼的举手投足互相展示美的人格风采

它使我们能通过泥塑陶雕的实在質感去掌握生命的力量彼此鼓励互勉

它使我们积聚更大的能量去直感人世间的真善美

試想想,当我们的朋友能通过音樂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樂章,能通过舞蹈去体会人举手投足之美,能通过詩歌分享情感的牵动,能通过泥塑陶雕去抓住生命的力量;而我们仍然在门外逡逡巡巡,无法加入,我们将是多么的寂寞惆怅啊。

從今天起,让我们都努力掌握一种或以上的“艺术”形式,好使我们的青春也焕发出“美”的光芒!

重点回读:中国“艺术”和“宗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我们──特别是青年人,应该掌握一種或以上的艺术形式?中国“艺术”和“宗教”,都在使人能够对自然觉得感动,感到被自然关怀照顾,觉得自然无限亲切。我们──特别是青年人,应该掌握一种或以上的艺术形式,是因为它使我们获得情感的教育,也是我们日后欣赏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它将使我们的青春煥發出“美”的光芒。

注释汇编

欢迎来到注释汇编。汇编目的是:

l 提供来源出处,使有兴趣翻查书籍的人,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它们;

l 补充说明文中一些概念,或增加例子、或增加阐释,以多为之地。

1見Encyclopedia Britannica,原文為“Art is anything that is man-made.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definition,not only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but also buildings,furniture,automobiles,cities,and garbage dumps are all works of art:every change that human activity has wrought upon the face of nature is art,be it good or bad,beautiful or ugly,beneficial or destructive.”

2同上。原文為“Fine art consists of those works designed to produce an aesthetic response or that(regardlessofdesign) function as objects of aesthetics appreciation (such as paintings,sculptures,poems,musical compositions) —those man-made things that are enjoyed for their own sake rather than as means to something else.”

3同上。原文為“Useful arts has both an aesthetic and a utilitarian dimension: automobiles,glass tumblers,woven baskets,desk lamps,and a host of other hand made or manufactured objects have a primarily useful function and are made for that purpose,but they also have an aesthetic dimension:that can be enjoyed as objects of beauty…”

4《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外在举手投足──礼──是有其音乐性(节、和)。音乐最终的目的是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能与自然互相融洽沟通。老子“大音希声”,孔子“大乐必易”、“宿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徐复观以此句即“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都是不从音乐的具体形貌出发,而直指至善之本质。

5在这个定义下,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艺术(六艺),因为它们是儒家用以修养人的德行,讲求 “发而中节”,使人回复天性的工夫。诸子百家的学说亦为艺术,因为它们都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天道实践到地上来,即使法家也不例外。《汉书.艺文志》就收录了诸子百家的文章:中医、占卜、风水学等,更是“把天道实践到人道”之朮。《魏书.艺术列传》所记的人物,都是占候、医卜、堪舆的人。其余绘画、书法、文学等,都很重人与自然、天性的契合,其法不入儒即入道,或者求两者之融洽调和;又例如建筑,亦讲究與天地阴阳的配合,与儒家人伦礼教的配合,他们都是中国的“艺术”。

6李约瑟先生引陈梦家说话。见李氏之巨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二册,403页。

7见《论语.泰伯》。意思是人格的陶铸以诗开始,使人的性情得其中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继之以礼,使人知所进退出处──恭俭庄敬、卓然自立。人格之大成在乐,乐教人以中正和平、广博易良。它的最高境界在使人的心灵净化,绕过一切外在的干扰蒙蔽,直达天道,与自然相和相合。

8“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9“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10“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其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逍遥游》

1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庄子.大宗師》

1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13庄子这种与造物者游(打破形相的束缚),与造物者化(把自己融化在任何事物环境中而一无凝滞)的人生艺术,不啻一种美的艺术。它所追求的“永恒存在”,“超越生死”,也是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普遍追求和反映的。

14无论儒家道家,都是从自然去体会天道──只是两者的实践功夫各有不同。儒家求一切法制伦理以实践天道,努力把众生纳入实践天道的轨迹上,以礼规范人的行为,使人自觉/不自觉地无时无刻都在实践天道,以见天道之平易近人,以见其可行,以鼓励人人之皆可以为尧舜。道家則以儒家过于落实有形器之限,难免诸多局限制肘,于是求超脱一切人为制度,求直指天道。道家实践天道的方法,惟上智可及而中材下智则望尘莫及。最终必导致无方向,凡夫俗子不知以何物何路为依归,反不如儒家之具体可把握。

对天道运行的体会,道家以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儒家以花开花落,瓜熟蒂落,天道循环,天行健而人道不爽。儒家虽然承认有鬼神但敬而远之,慎終追遠但更求今世人生修己立人,力行天道,把一己融入大我之中,上承往圣之志,下开万世之太平,仁、圣俱是。道家对今生来世,一等视之,力求一己之超越永恒──非从形相超越出来,不能得到自由快乐。儒家则涵泳于现世人伦以取得安乐,承欢膝下,含饴弄孙,横交于朋友,亦自见其欢乐。然儒家此等欢乐,必源于责任。责任为“难”,欢乐为“获”,圣人教人先难后获。唯有责任即有局限,此亦道家贱视之由。

丧妻而哭,人之常情,儒家导之中节;道家则超越生死,既然从生死观念中解放出来,鼓盆而歌亦无不可。儒家以此非世道人心,使人人俱鼓盆而歌,则难免轻生轻死,而世道崩坏。

假如,人生真是南柯一梦的话,道家大概会教人超然物外,不必营营役役;儒家则明知是梦,也会仍然要求各人在梦中各尽其责任,以自娱、以裨益他人。今生尽力完成今生责任,未尽之前且莫问今生以外之事。这就是儒家比道家更为具体落实的原因。

15从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庖丁的技术,怎样与养生之道融凝为一。下面是另一个把天道实践到人道的故事: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庄子.达生》

16见《论语.述而》。原文为“子曰: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为行为的根据;以仁为心的依归;再涵泳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以乐其学、固其志。

17儒家掌握的是天道中的善。在观察自然万物时,必体察其中蕴藏的至善天道。孔子观东流水,就有下面的体会: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注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这是一个典型的观察自然、体悟天道的故事,注意其中天道和人道的合一:

(1)水滋润万物生命但却从不干扰它们(德)

(2)顺乎天道向下,或直或弯总是依循地理流过山川河谷(义)

(3)浩浩荡荡永无尽头(道)

(4)应拍激而立出声响,遇百仞深谷而毫不畏惧地向下冲(勇)

(5)注入任何量器之中,其表面必平整(法)

(6)注满即泻,不待增减(正)

(7)即使微弱如丝,也必无处不至(察)

(8)在水中洗濯过的,都洁洁净净(善化)

(9)虽经万难挠折,最终必东归到海(志)

18見《中庸》第一章第一句。原句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天赋予人以天性,只要循著天性而为,就是掌握了天道,把天道以礼乐刑政等加以实践,就是教化了。

19以情为例,道家否定人為的情。“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

20庄子描述的“真人”,其人天共感可以到这个地步──“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大宗師》

21孔子虽然以礼名闻诸侯,但却更重视人内心的真性情多于外在的繁文缛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仪也宁戚”《论语.八侑》。意思是说,礼仪与其铺张浪费,不如朴素俭约,丧礼与其着重它的仪文周到,宁可着重对死者的哀伤感情。

礼是末,情是本,末可以固本,但却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十分明确的。

孟子承继孔子思想,进一步把它具体化: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意思是说人生有仁义礼智之端,是我固有的,只是沒有加以反省內求而已。它並不是一些外在的東西,只要向內做追求的工夫,就可以得到它。由是見得,儒家十分重视内心的探求。

22见《礼记.乐记》。上文下理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礼乐之谓也。”

23儒家重视礼乐并非因为它的外在节文,而是因为它能使人行为举止发而中节,使社会有秩序,并能防微杜渐: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礼记.仲尼燕居》

24見《禮記.孔子閑居》。原文为:“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25见《老子》第41章。原文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意思是道到了最高境界是没有形体束缚,能无处不在而成就万物的。

26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面对大自然的艺术杰作,陶渊明绕过言语表达,直感天道,因而不待言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