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轉載自「SHAROONG 工作室」,
中国文化名篇导读(一):
读唐君毅先生《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前言
“文化”一词的解释,历来学者多有不同。如果,把 “文化” 解作 “生活样式” 的话,人类、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都各有其生活样式,都有其“文化”。
可是,人类的“文化”,终究与其他生物的文化有极大的不同。不论动物、植物、微生物,它们的文化都受生存环境,和遗传因子控制。生而为狮子,为蟑螂,为铁树,為阿米巴虫,就命定地依照其独有的生存样式生存。千年千百年前,它们用同一个生活样式生存,千百年后它们仍然用同样的生活样式生存。它们的文化,只是一种受本能驱使的生活样式,并不能够控制和创新这种文化;可是人类的文化却早已日新、日新、又日新了。
无论中、西方的学者,都倾向于认为“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而中国学者更重视其“化成天下"的本质特性。
大英百科全书,把“文化”(Culture)(*)定义为人类特有的行为,其范围包括语文,意识型态,信仰,习俗,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仪式,及其他相关的成分。"它指出“文化的存在和使用是有赖一种僅僅是人类才有的能力。”
在中国,“文化”一词,包含的“文”和“化”的意思。語出《易经.贲卦彖传》:“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句”:“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于是,“文化”一词是指“以文教化”的意思了,凡可以教育人民,使民德归厚,浸漸成俗的才可以列入“文化”里面。
*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behavior peculiar to Homo Sapiens, together with material objects used as integral part of this behaviour; specifically, culture consists of language, ideas, beliefs, customs, codes, institutions, tools, techniques, works of arts, rituals, ceremonies, and so on. The existence and use of culture depends on an ability possessed by man alon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至此,我們深入地研究幾個問題:
“文化”既然是人所独有的,那么,人和其他生物(尤其禽兽),有些什么不同,致使人类可以创建自己的文化和日新其面貌呢?中国的文化精神对于这个问题又提供了些什么答案?
人既然可以创造自己的文化和日新其面貌,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人和神的关係?
强调“以文教化”的中国文化,又创造了哪些宝贵的人类文化呢? 这是都是研習的时候,必须用心的。
读唐君毅先生《与青年谈中国文化》,要握紧以下六个重点:
一、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一种“重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
二、人禽之辨的重要性,这种分辨,得以使人类世界,无尽庄严、神圣、伟大
三、中国伦理在道德孕育和扩充成长方面扮演的角色
四、中国学术文艺所表现的宝贵文化精神
五、儒家的宗教属性,及其宗教精神的最广大处
第一节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文化”一词,包含的范围很广泛。由于中国“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意思,讨论者亦多以道德、伦理、宗教、哲學、文艺泛应中国“文化”一词。讨论内容亦多取其中可以教育人民,陶铸民族性格,使归于厚重和平的,作为重点。对于那些影响力较为广泛的,使整个民族不知不觉间受到良好的熏陶,漸而成为风俗的,更加念兹在兹,珍惜格重。
唐君毅是中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困步的时候,展望中国努力的前进,更加深深地感受到,青年人应该对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所认识和肩承。
重点回读:“我们以下所能论及者,将再局限于中国之道德伦理宗教哲学文艺之精神中,特别值得为一切中国人所应注意之点”。唐君毅这段话最后一句指的是那些可以教育人民,使民德归厚、浸渐成俗的中国文化精神,而,这些精神是中国人应该格外珍惜的。
中国文化精神,是重视“人”的一种精神,亦即是人文精神。重视“人”,于是向上争取与天(神、上帝)坦然无愧的相交,向下严分与禽兽(动物)的区别。
西方宗教多以人是原罪之身,非透过上帝的救赎,不能洗脱罪恶;人,在上帝面前是卑微的。
中国观念,却认为人是性善的,只要透过后天人格的努力修养,就可以把善性扩充,而自免于罪恶。人通过道德的实践,可以屹立于天地之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於地。天有大生之德,地有載生之德,祖先有延续生命之功,圣贤有善化生命之功,于是天地人可以齊德。人是三才(天地人)之一,人恒敬天地,但人格却不卑微。
西方哲人区别人与动物,多重客观事理入手,比如说人能造工具,人有语言、文字、或能以符号表意等。
中国先哲谈人禽之辨,则直指心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人和禽兽几乎没有分别,都有食色斗争的本能,但禽兽只懂饥饿觅食,交配生存,此外无他。人类则能凭一点善性,扩而充之,使人类的精神世界,无尽庄严、伟大。
然而,重视人不必否認有天的存在,亦不必否認人与禽兽实在相似。只須人的精神能够上通于天,下達於地,努力扩充人天賦的一点善性,人就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重点回读:人与动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中国先哲认为人禽之辨在哪里?人与动物,同样有物质的身体,同样需要物质的营养及延续其种族的生命,彼此都具有食色斗争的本能。中国先哲认为人禽之辨,在于人有仁义礼智的一点善性而禽兽则无。
第二节 仁义礼智及其扩充
中国人认为,人可以分“身体”和“良知”两部分。“身体”是受之父母的,“良知”则受之上天。
人有身体,所以受生物条件束缚,有食色斗争的本能。这些本能又每每引发出自私的心,与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一点,人和禽兽全无分别,是性恶论者之所本。
人有良知,良知是天赋的。开始时它只有幾希一点,要经过后天的教育熏陶,锻炼修养,才能得到无限的扩充。它建立了人的人格,使人自免于罪恶,再推己及人,帮助力有不逮的人,建立人类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是性善论者之所由。
先哲所言“存天理、去人欲”,就是叫人把善性扩充,把惡性壓抑,以人的良知主宰人的身体,是人的举手投足,都合乎义理。
重点回读:由几希的一点善性,至建立人类无尽庄严神圣伟大的世界,中国先哲,最重视的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中国先哲最重视的是扩充的过程。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只是仁义礼智的源头,仍未算是伟大的道德情操。
目睹罪恶发生,我以天赋的恻隐之心同情受害人;以羞恶之心憎恶罪犯;以辞让之心尊敬那奋不顾身的警察;以是非之心判断罪犯行为的对错──这只是消极的自免于罪恶。必须使消极的自免于一罪恶的心,转化为积极的责任担荷,才能把四端扩充为仁义礼智。
有了积极的责任担荷的自觉,我先由对自己的责任做起,在努力扩充至我以外的人、物的责任,最终达到仁义礼智的极至,是人类世界至真至善之美。 圣人叫人扩充,是要人有一种自觉向上,自强不息的努力,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达到极至的境界。人生而有賢、愚、智、不肖,天赋优厚的,自當比愚鈍的加倍自覺;鍊就自己以担荷更大的责任;不应据以为私,贱视及勞役不及我的人。
弱肉强食,摄者生存,是动物的文化;互助互爱,照顾弱小不幸,使所有人类共存共荣,才是人的文化。这一点,也是人类世界比动物世界庄严、神圣、伟大的原因。
苏文擢先生的“无尽责任感与向上心”正好作为人类努力的精神文化的注释。
重点回读:仁义礼智,是本于人类什么天赋而来,它的极至,又是什么?从天赋到极至,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仁义理智,是本于人类天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来。人的极至见于赞助天地的生育万物,补天地照顾万物之所不足。义极于牺牲生命以见气节,以见人自然之生存之上,有一超然生存之精神价值、精神生命。礼极于尊敬一切人伦世界、人文世界的人,尊敬人所形成的人伦世界与人文世界,并推举而上,使它能卓立于宇宙。人之智极于使人我皆能不违真理,同得改过迁善,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使人伦世界,人文世界悠久长存。从天赋到极至,仁义礼智经历了一个扩充的过程,由个体开始,扩充至个体以外的范围,最终极于人类世界的至真至善至美。
第三节 中国道德伦理
中国道德是依存在伦理当中,五伦中有三伦是家庭范围,是以家庭恒为道德的教习场所。
人生而有父母,长而有兄弟,横交于朋友,工作于社会,追慕异性而结为夫妇。这五种人类结合是自然而然的.在这种结合中贯注以道德的生命,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交以诚信,对社会尽忠,夫妇互相敬爱,这种有道德生命的人伦世界,就成为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据点。
中国的道德伦理,首重家庭伦理。原来人对人的情感,是从最亲近的人开始。父母兄弟是家庭中最亲爱的人,孝悌油然而生,孝悌虽本于天性,但天性的巩固及扩充,仍有赖家庭的教育和训练。一句“无家教”(有爷生,没娘教)是人格上极大的侮辱,可见家庭在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
由父子兄弟伸展至夫妇、朋友、社会,家庭的教习仍然十分重要。父母的相处是子女与他日配偶相处的榜样。父母不能互相敬爱,子女对婚姻亦留有阴影。兄弟是有血缘的朋友,兄弟之间懂得怎样相处,就能把朋友当做无血缘的兄弟来相处。对父母知孝尽,知要尽子女的责任,便能对社会尽忠,尽公民的责任,“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终于立身”,实践自己,贡献社会,就是孝于亲的表现了。
重点回读:为什么说中国的道德,是依存在伦理当中?中国之道德伦理,可以首重家庭伦理?这是因為孝悌忠信等道德,原本是從君臣(即今之社会公民)、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常关系而来,所以说中国的道德是依存在伦理当中。中国道德伦理首重家庭伦理,因为家庭是道德的教学场所,五伦中有三伦属于家庭范围。家庭把天赋的孝悌加以巩固和扩充,提供教育和训练。在家庭以外的二伦(社会公民、朋友)的道德教习,亦由孝悌衍生出来,所以中国道德伦理首重家庭伦理。
人是各种德行的最高境界,孝悌忠信是仁的一端。仁至难而孝悌至易,圣人于是教人在至易处重下培养功夫,然后再求扩充,以成就此一最高之精神境界。 孝是尊重生命来源的行为表现。尊重生命来源,必须慎终追远、延续生命。 人的肉体生命源自父母,即使在今日科学鉴证下,亦无法否认人的一发一毛均受之父母。子女是父母的“骨肉”,这句话既含至情,亦見至理。人能顾念自生之本,即能尊重父母、孝顺他们,遵从他们的教誨,以至父母之父母、祖宗都能尊敬他们,体会他们的精神生命,以我融凝为一。
生命既自父母交托我手,我只有责任保有它,使它延续下去。一切自残的行为,除伤透父母的心外,亦是不尊重父母交托于我之生命的表现。是以我必须保有它、充实它,并把它发扬光大。生儿育女只延续了肉体生命,我必须把祖宗之心,往圣之志,启迪后人,使其精神生命,亦得以延续,养而不教,不但为为人父母者的罪过,亦是不孝于亲的表现。
悌本于兄弟友爱之道,把友爱之道扩充至所有“有血缘的兄弟”则能睦亲收族;再扩充至“无血缘的兄弟”,则能天下一家,四海和睦。中国人对年长于己者称“兄”,年高一辈者称“伯父”,女性则称“大姐”、“伯母”等,除了如金耀基先生所言“凡中国人活动范围接触所及,他都会不知不觉间以,'亲人'目之,因此,亦以'亲人'相待,而显出殷懃与关怀,乃充满一片“人情味”外,实则寄望全人类不分彼此,相亲相爱。今日,种族间的屠杀,国与国间的斗争,都是未能领悟儒家此种精神扩充之用心。
夫妇是人伦之首,亦是家庭之始,儒家对此尤为重视。男女间情欲爱恋本于天性,禽兽亦懂交配生存。如何使男女相爱而不相狎,相敬而不相乱,则有道德生命之注入。家庭是社会组织之基础,平时固然据此为活动单位,乱时亦可退保于家庭,是以儒家特别重视家庭的稳定性,夫妇能否互相敬爱,是家庭稳定的关键。
在中国,夫妇的结合并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小則两个家庭,大则两个宗族,两个国家的事。透过夫妇的结合,家与家、族与族、国与国得到联系,他们代表的价值文化,亦得到交流。
更重要的是,透过夫妇的结合,无血緣的二姓,能诞生有血缘的子孙后代,使不同种族的生命,真正融而为一。
朋友相交,以善相規,以道義事业相勉。凡勸我为恶,使我道德品格学问知識均无长进的,都不是我的朋友。
同道为朋,同志为友。彼此志向不同,可以和而不同,因为彼此,都是朝同一道路为人类幸福而努力,只是努力的方法不同,最终都可以殊途同归。但道不同则不相为侔,凡歪离正道,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生命的,都不应该跟他一党。“和而不同”是要訓練我们寬容異己,互尊所異的精神;“不相为侔”是要我们和邪恶势力彻底决绝。
友道横面的扩充,从友一己之朋友开始,至一乡之善士,天下善人等,都能互相结交。纵面的扩充,可以友古今贤哲与及人类历史文化世界中,一切我所欣赏,赞美,佩服,崇敬爱戴的人物。透过扩充,各地的学术文化得以交流互贯,以趋于充实;过去之学术文化能不断获得新生命之渗入而日新其光辉,使人类精神日趋博大宽厚。
重点回读:人,是各种德行,最高境界之总称。父子的慈孝,兄弟的友恭,夫妇的敬爱,朋友的诚信,是人伦中道德的表现。儒家是怎样透过道德的实践达到仁的境界呢?儒家是透过道德的努力实践,再扩而充之,而达到仁的境界的。孝道的扩充,把民族生命维系于永久,上承祖宗往聖之心,下求启迪后人,開萬世之太平。友爱之道的扩充,使民胞物與,天下一家。夫妇之道的扩充,使二姓不同的价值、文化得到交流,诞生有血緣的后代,使不同种族的生命,真正容而为一。朋友之道的扩充,使各地不同的学术文化得以交流互貫,日新其光辉,使人类精神日趨博大寬厚。这些都是儒家透过道德的实践和扩充,而达到的仁的境界。
第四节 中国学术文化精神
中国学术文化中表现的两种宝贵的精神,一为自由,二为和平。
“自由”一词,在西方多解释为“從束縛中中解放出来”,先是古罗马的奴隶,从奴隶主残酷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然后是人民从封建君主政治中解放出来,有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等自由。“自由、是具有斗争性的,它的反义词为“束缚”、“压迫”
。捍卫自由,是西方政治社会文化,矢志不渝的共识和努力。
“自由”一词,在中国最初解作“由于自己”的意思。指的是道德上人要为善,为恶,完全由于自己的决定取舍,由自己的意志控制,不能诿责他人。论语“为但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这个意思。
在学术文化上,中国“自由”一词,是指一种“博大宽厚,容纳各种道同志不同的学术,彼此互相切磋琢磨,以趨充實,使人类精神面貌日新”的行为信念。它是和谐开放的友谊式交流,是不具斗争性的。
西方以有竞争才有进步,于是恒常处于竞争状态之中,亦每以“专利权”、“知识产权”等来保障自己在斗争中的竞争能力。中国则以“切磋琢磨,互相交流”才是人类“日新日新又日新”的动力,所以经常处于宽容接纳的状态。
以佛教为例,佛教传入西方,并未能与西方宗教起任何交流作用,反指佛祖是人而不是神,全然把佛教排挤于宗教以外。相反,佛教传入中国,即出现了儒佛调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说法,并且互相交流吸纳,充实教义。这就是宽容接纳的自由精神。
中国文化中另一可贵的精神是爱好和平。无论在政治,国防,道德,信仰,文学艺术,抑或和自然相处,都贯彻了和平的思想。
中国此一和平思想,孕育自中国人对宇宙的两种认识:
一、天地大德曰生。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承继和延续,向来十分重视。佛教东来,中国对其“慈悲”、“戒杀生”的教义,立即引起共鸣。仁者赞天地之化育,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兴亡绝续,深察和平乃是人类共同生存的理想环境。
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圣人观察自然万物的生存,发现无论芳树恶草,飞禽走兽、各地人种,都能在天地孕育下,乐天知命,欣欣向荣;于是悟出道并行而不悖,对于各种事物都能存异求同。能够互尊所異,正是中国人文化之所以成就爱好和平的原因。
当然,自由和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也不是全无阻力。这些阻力多半来自政治力量的干预,而不是中国文化本来缺乏这种精神。这一点是我们研习中国文化時,所以应当注意的。
重点回读:中国学术文化中,恒常表现哪两种宝贵的文化精神?这两种宝贵的文化精神有什么优点?中国学术文化中,恒常表现的两种宝贵的文化精神,为崇尚“自由"與“和平"。崇尚自由的优点,是能够提供一博大宽厚的环境,让各种不同的学说、事物得到交流,在切磋琢磨中充实自己,使人精神面貌日新。崇尚和平的优点是人类能够有一个共同生存的理想环境,是各种不同的学说,事物都能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存异求同,并互尊所異。
中国文艺的特征及其所表现之精神,将在韦政通先生的《中国文化概论.艺术》一文的导读有较详细的论述,本部分只论述其中两个重点:一、艺术生活化,二、艺术的和平气。
中国的文学艺术精神,是融于一般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这是中国重视“实用”的民族性使然。最高境界的艺术、文学,必然有其实用价值,或能陶铸民族的道德、性情,或能反映社会现实,还能开拓自由超級、令人追慕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一种重视“人”的表现。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缺乏上述内涵的,即使巧奪天工,亦只能当工艺品看待。所以中国人欣赏能够陶冶性情的山水画多于西方的水果素描;欣赏佛像的庄严慈悲,多于大卫像上的肌肉纹理。求艺术于生活,亦使中国的生活处处隐含艺术味。
中国的文学艺术,又处处表现一种和平气。艺术上的美,生于调和与节奏的对称。中国人观察天地,发现万物分有阴阳,阴阳既相对而又相成。阴阳调和,则万物自有生机;又发现自然界花花相对,叶叶相当,于是特别向往调和与对称。书画的虚实运用,诗文的对偶要求,都是这种向往的表现。
文学艺术,既是性情的反映,亦是陶铸心情的工具。中国性情向以温柔敦厚为教,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亦以温柔敦厚为贵。大凡在个人性情修养中所着重的东西,如气度、胸襟、情意、行为等,都和文学艺术分享着同样的价值观:如宽舒广博、飘逸洒落、含蓄淡远、厚重和平、磊落豪放等。培养中正和平之气,是性情修养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价值。
可惜过去的中国文学艺术,因为缺乏时代生命的注入,使现代人觉得它的迂和旧;但是在步伐急速,竞争剧烈的社会里,中国文学艺术的精神却可以中和其中的紧张和暴戾气,带给人类更宽敞的精神空间。
重点回读:中国文学艺术,何以特别着重生活化,与和平气?中国文学艺术特别着重生活化,是源于使用的民族性使然,中国人很少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多把艺术融于生活里面,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至于特别着重和平气,是因为中国的民族性是向来爱好和平,反映到文学艺术里,也表现一种和平之气。加上文艺用以淘冶性情,也就使它更注重和平气的表现了。
第五节 中国宗教精神
中国的文化精神是“重人”的精神,表现在宗教上亦不例外。这种重视人的人文精神,使中国的宗教气氛不过于浓厚,同时鼓励了人类对于自己在世界上的生存,作更大、更积极的担荷。
中国人自始至终都相信有天的存在。宗教上的人天沟通,多少带点神秘色彩,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人天沟通却是自然具体的。
中国人相信宇宙在冥冥之中自有主宰。这位主宰是按自己的意旨衍生万物。它的道表现在自然界的运作上面。人只要观察自然的运作,就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然后按它的意志,把天道实践到地上来。
譬如观察到“天行健”,就悟出“君子以继强不息”;看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就悟出“道并行而不悖”,知道“月有阴晴圆缺”,对于“人有悲欢离合”也就释然了。中国文字固然由观察自然而来,文字中的比喻,亦多与天地自然悠关: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疾风劲草、檐前旧燕、水流就下、春风化雨……这些自然现象描写的背后,隐含的中国人一份感情,而两者是用同一频率共振共鸣。
天是有意旨、有感情的。人透过和自然的相处,达至人天沟通。人天愈能沟通,人就越能具体的掌握他的意旨,在实践的时候,对于人的判断和能力,也就较有信心。
大凡宗教都谈生命的来源和去路,与及人在宇宙空间、时间的安顿。多数宗教都强调天的主宰性,但中国人则加入很重的人文色彩。
中国人以祖先父母为生命的来源,以子孙后人为生命的去路。于是“我”只需孝敬父母,上承主祖先往圣之心;教養子孙,下開萬代太平;我的生命即與祖先子孙融而為一生命的长流,在宇宙的時間上得到无限安顿。
中国人以“我”在宇宙空间中,是微小而脆弱的,于是友爱兄弟,睦宗收族,橫交于朋友,以至于四海之内皆兄弟;把“小我”团结為“大我”,在宇宙的空间上得到无限安顿。
由是,中国人把宗教要解决的问题,以道德的实践来解决它。中国人不问死后的“天堂”、“地狱”,只知道人类如果努力实践道德,就可以在人间建立一美好的天堂一一大同社会;如果人类放弃了道德的实践,人间就变成了地狱。以道德实践来解决宗教问题,也就使中国的宗教气氛不过于浓厚。
人类对于幸福有渴望追求,对于罪恶深感痛苦,人类受生物条件限制,对于幸福罪恶感到难以自主,于是投入宗教,祈求最高主宰,可以为他们赐福,赦罪。中国人也向天祈福,求赦罪,但是中国人更着重“人”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努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虽由天赐,但总得要人努力去获取。“知足常乐”,对于泛滥的物欲追求,人应该加以克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为自己谋幸福以外,也能为他人谋幸福;甚至牺牲自己幸福,去为人类谋幸福。在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仍未能获得幸福,我也能以坦然之心对待,不怨天不尤人。 为善,为恶,由自己决定,不能推過他人。圣人知人的一点善性容易泯灭,于是要人透过道德修养,把它扩充之,以自免于罪恶;结交以道义事业相勉的朋友,鼓励我向善之心。赦罪由人,不犯罪则由己,是以人必须对自己负责。
以道德实践代替人在这两方面的宗教追求,除了使人对自己作更积极的责任担荷外,也使宗教气氛不过于浓厚。
人类社会恆有不公义的事,如果法律、制度可以对它们一一作出审判、制裁的话,人就会觉得公平,正义得到伸张。可惜,即使在近日法律系度堪稱完善的国家,也未能完全对付不公义的事情,于是人类转而和望世界之上,有一个全能的主宰,可以对这些事情做出審判,真正为人类主持公平正义。 中国人也渴望、也相信有这样的一位主宰,但这始終由天不由人。为了减少不公义事情的发生,每个人都由自己做起:我雖不能审判他人,但我能审判我自己。我清楚我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情,我即使逃得过法律的制裁,也逃不过我良心的审判,它將使我终日不安,直至我承认、接受制裁,改过迁善为止。我的良心就是我的审判者,形影不离,时刻都在监察我。
总的来说,重天人沟通、生命来源去路,人在宇宙时间空间的安顿,祈福求赦罪、审判等宗教内容来看,中国人并不否认天的存在,但却致力于以道德实践来代替宗教信仰──因为这是人类可以具体把握的。
重点回读:中国的宗教,有无否认“最高主宰"的存在呢?为什么中国的宗教气氛始终不太浓厚?中国的宗教,并没有否定最高主宰──天的存在,只是中国比较着重人在宗教上能自我努力的地方,因此显得对“天”不太依赖。中国人常以道德实践代替宗教信仰和解决宗教问题。这种笃于行践的人文精神,使中国的宗教气氛不过于浓厚。
儒家虽然广泛地被认为是一种学说,但是广义地说,儒家也算是一种宗教。从宗教的拜祭对象,宗教仪式,宗教信仰三方面来看,儒家确有其宗教属性。
在宗教拜祭对象方面,儒家相信有一超自然的神──天,它有意志,有感情,能赐福降祸。它赐生万物,交大地孕育。它赐天子(皇帝)君权,叫他代带它管治地上百姓、万物,每年祭祀时听取他的报告,如果他管理的不好,就降灾祸示警;再无改进,则收回他君权,另选天子取代他。
(可是,自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以来,这种宗教色彩已被淡化。虽然祭天仍然是历朝统治者诚惶诚恐、不敢怠慢的大典,但统治者能否继续获得统治权,却系于统治者能否行仁政,施仁德了。周公以礼规范统治者的行为;孔子把“君子”由统治者的专称,改为有仁德的人的尊称;秋战国时,各国统治者争相延揽人才,确定人材才是能否统一天下的关键;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德和政治的关系,已超越过了“天”和政治的关系。帝制被推翻后,君权神授说法更加被画上句号了。)
除了“天”以外,“地”也是拜祭对象之一。地承载万物,孕育了万物的成长,中国人对天敬而远之,对地却亲而近之。如果天是严父的话,地就是慈母。中国人向她取粮食,也生活在她的怀抱里。中国人对大地的一份深厚的感情,使中国民族性更加厚重不迁。
儒家宗教拜祭对象,亦包括祖宗、圣贤。祖宗延续生命,圣贤善化生命;两者对生命同样有功,他们都可配天地,同享祭祀。中国人事亲如事天,敬祖如敬天,敬圣贤如敬天,这种人德齐天的宗教思想,使中国人更加努力于人伦世界的精神建设。
在宗教仪式方面,自周公建立宗法、礼法制度以来,祭天地祖宗圣贤有明白记载的仪式可考。祭祀用的俎豆牢具、牺牲(猪、牛、羊)祭品,珪币献酬等,有要固定式样和数目,由祠官主理。迎神、降神、娱神、送神用的乐舞,阵容规模也有严格限制。祭祀团体以国、宗族、家庭为单位,由单位中最高地位的人主祭。祭祀的次序,一般是先祭皇天,继祭后土,后飨祖宗;也有分开祭祀的。如在坛祭天,在社祭地,在太庙祠堂祭祖宗,在孔庙祭圣人等。由朝廷主持的祭祀,气氛既庄严又隆重;民间祭祀,气氛是既隆重又热闹的,因为那是全体宗族和家庭成员都参加的。祭后多有热闹的娱乐节目,使各成员尽兴而归,除了春秋二祭之外,在传统的节目如清明、重阳等,亦有规模较小的拜祭活动,平日亦早晚上香。婚姻,丧葬等人生事情,亦在宗教气氛下进行。
在宗教信仰方面,儒家敬天地、敬鬼神、重生死;但儒家重事人过于事鬼,重知生過于知死。相信人性本善,笃伩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要人事親如事天,敬祖如敬天,敬圣賢如敬天,要人对天存敬畏之心,但却要人努力于人伦世界人格世界的建设,以使人德齊天,配享天地。可以说儒家是一个“天人合德”的人格教、人道教或者人文教。
当然,如果以有无“原罪观念”、“教会組織”、“天堂地狱”、“今生来世”、“永生观念”等来衡量儒家是否宗教,那么儒家的确不是這些定义底下的宗教,因为儒家相信人性本善,不把人从家庭中抽离去成立教会組織,反把一切宗教活动,放在家庭、宗族去进行;不向慕死后的天堂,而向往现世的大同社会;不讲今生来世,只谈现世;不追求我的永生,只追求我的精神生命能上承祖先往圣之心,下能启迪后人,使生命之流,得到善化和壮大,精神得以长存。
总括来说,儒家是在人道上体验天道,在人道上实践天道。这是中国宗教的人文主义的特色。
重点回读:中国儒家是否宗教之一?这视乎我们对宗教一词所下的定义。如果从有无宗教崇拜对象、宗教仪式、宗教信仰来看,儒家广义来说,可以算是宗教之一。如果从崇拜对象必须为超自然的神,要有教会组织,要有原罪、永生等观念,则儒家只有一套相应的学说,而不能当作宗教看待。
总结
中国文化最精要的地方,是它重视人之所以为人的地方。这种人文精神不否定有天的存在,但是它着重的是人在人伦世界、人文世界的努力建设,鼓励人对人类世界做更直接的责任担荷。
凡人能用力掌握,使世界变得更真,更善更美的,都是它努力的地方。它笃信实践,崇尚自由和平,以家庭为据点,把善性扩充,把仁义礼智推至极点,以见人类世界的无尽庄严、神圣、伟大。
附录(以下习题供教师和学生研习唐君毅先生《与青年谈中国文化》取用)
總複習
一、怎么见得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一种“重人”的精神?“人禽之辨”为什么成为中国先哲数千年来一直念兹在兹之教?
二、“人的世界之无尽庄严、神圣、与伟大,皆自几希这一点而流出.”句中“几希一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唐君毅有这个说法?
三、为什么中国先哲之伦理道德,首重家庭之孝悌?孝悌和仁,有什么关系呢?
四、试根据儒家观点,说明朋友相交之道。
五、是各举两个例子说明中国学术文化中的自由和平精神。
六、试分析中国礼乐所表现的艺术精神。
七、为什么重视道德实践,会使中国的宗教气氛始终不大浓厚,請举例说明。
八、唐君毅说“我们可以说儒家之教是一次信天人合德之人道教,人格教,或人文教”,试加阐释。
答題參考重點
一、中国文化精神是一种重人的精神。这可以由中国人怎样看待人和神,人和物的关系看出来。中国人不否认有天的存在,亦不认为人大于天。中国人只认为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在天面前绝不卑微。透过道德人格的修养,人的精神可以上同于天,而下达于地。人能顶立于天地宇宙间。此外,中国人严分人禽之辨。人虽然和禽兽一样,有物质的身体,一样需要饥饿觅食交配生存,但人绝对不是禽兽,因为人类有禽兽所无的一点善心,仁义礼智。此是人所以为人的尊严。
二,幾希一点,是指人与禽兽的唯一微小分别。人有仁义礼智。 唐君毅有这种说法,是因为仁义礼智的开始虽然很小,但只要经过扩充努力,就可以达至极至。比如仁的开始,只是无私普遍的惻隱不忍之心,由爱自己家人,到爱国人,以至爱天下一切人,其間就是一个扩充的过程。由爱人以至爱动物,爱山川草木,爱一切自然界的东西,也是一种扩充的过程。 由此下去,仁最终極于赞天地之化育,补天地之所不足,而與自然之天地参。所以唐君毅认为人的世界无尽庄严,神圣伟大,是由这幾希一点流出。
三,中国先哲之伦理道德,首重家庭之孝悌。原因有二:
1孝悌本于天性,容易掌握及培養。人生而有父母,长儿要送滴,父母兄弟是至亲的人,孝悌油然而生,只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扩充,就能强力不凡,为人的功夫做好准备。
2孝悌为仁之本,仁至难而孝悌至易。圣人教人从至易处先下培养功夫,求难于易,而后难乃不难。此所以中国先哲之伦理道德,首重家庭之孝悌。至于孝悌和人的关系,孝悌是仁之本。透过实践扩充,孝悌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仁自纵面看,即是孝的慎终追远,承祖宗往圣之心,启迪后人,开万世之太平;仁自横面看,即悌的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精神。
四、儒家认为朋友相交之道,首重诚信。彼此能以善相规,以道义事业相勉。此外,朋友间的切磋琢磨,除了互相交流知识之外,也要培养宽容异己,接纳不同意见的精神。最后,朋友相交范围越大越好,要能交一己之朋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人,对古今贤哲及人类历史文化世界中,一切有贡献的人,也能欣赏追慕。这样才能使各地文化得到交流、充实的机会,人类精神才能趋于博大宽厚。
五、中国学术文化所表现的自由精神,可以見於:
1对宗教的宽容。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有各种宗教并行不悖的传教之风。对于外来宗教,總是求同存异,学习其优点。和會三教、五同源之论特别多。在中国历史中,亦无西方的宗教战争。
2百家学说的并行。春秋战国时百家学说并行的自由讲学之风一直流传。来自政治力量的干预,一直不被民间认同。儒家之所以能在歷史長流中成为学說的主流,是由于它的教义较为周備,而不是钳制他家思想所至。
中国学术文化所表现的和平精神,可以見于:
1对政治的主张。中国政治向以文治为主,求以王道易霸道,讲仁爱,大同。
2对于夷狄的政策。中国向来反对战争,虽然对夷狄的入侵不能不以武力防患,但亦十分重视对夷狄的教化。透过通婚,互市,使之渐同于中国之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六、中国礼乐所表现的艺术精神为:
1艺术生活化。礼是中国人日常的举手投足,礼仪举止的动作规范。这些礼教具有舞蹈的形式美,也有这些形式蕴含的思想美。乐源自民间的诗歌,内容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期望,它是人民从生活中创造的。在庙堂祭祀的音乐舞蹈,都是由礼和民歌转化的。
2艺术的和平气。礼以教和,乐以教和。中国的诗歌向来以“温柔敦厚”为教;音乐则以“广博易良”为教;礼以“庄俭恭敬”为教。在中国礼、乐当中鲜有紧张,激荡,过于刺激的情感表现。礼主让不主争,乐主正不主淫,都是礼乐和平气的表现。
七,重视道德实践,会使中国的宗教气分不大浓厚,因为道德实践把中叫的问题和追求,发还人类自己努力,要求人类做更大的,更积极的责任担荷。譬如祈福求赦罪,它重视人自己去努力追求幸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克制泛滥的物欲追求,不怨天不尤。它不求宗教的帮助去摆脱罪恶,而强调人通过道德修养,把善性巩固扩充,以自免于罪恶;或承教于父母师长,结交以道义事业与我相勉的朋友,使我在求善的路途上不致孤独,并得到鼓励。在公义的获求上,它强调人自己的良心审判,使我时刻都有一个监察者;透过每一个人的自我审判,使社会减少不公义的事。至于宗教追求的天堂和永生,它都是透过道德实践,把天堂以大同社会的形式,在人间实现;把永生变成精神生命留存在子孙万代的心中。
八、唐君毅说儒家之教是一信天人合德的人道教、人格教,或化人文教,因为儒家在宗教拜祭对象方面,除了超自然的神(天地)之外,也以人伦世界的祖先圣贤配享天地,以其能延续并善化生命,对生命同样有功。这种人德齐天的宗教思想使人事亲如事天,敬祖如敬天,敬贤如敬天,所以它是一种天人合德的宗教。儒家之教,又以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为宗教信仰,要人努力人于伦世界人格世界的建设,所以它是一种人道教、人格教或人文教。